《紐約時報》引入 AI 工具,助力新聞編輯與產品開發
AI 應用於編輯與產品團隊
2月17日,《紐約時報》宣布決定將 AI 技術應用於其產品和編輯團隊,並表示內部工具將來可能會用於編寫社交媒體文案、SEO 標題和部分代碼。根據 Semafor 今日的報導,該公司的郵件通知稱,將向編輯部員工提供 AI 培訓,並推出一款名為“Echo”的新工具。
AI 培訓與工具指南
公司還分享了使用 AI 的編輯指南,並提供了多款 AI 產品,供員工用來開發網站產品和創意。“生成式 AI 有助於記者挖掘真相,並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世界。機器學習已經幫助我們報導一些原本難以報導的故事,生成式 AI 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新聞能力,”《紐約時報》的編輯指南寫道。
AI 工具的批准與使用
《紐約時報》表示已批准一系列 AI 工具供編輯和產品團隊使用,包括 GitHub 的編程助手、谷歌的 Vertex AI、NotebookLM、《紐約時報》的 ChatExplorer、一些亞馬遜 AI 產品,以及通過《紐約時報》商業帳戶使用 OpenAI 的非 ChatGPT API(需要公司法務部門的批准)。此外,公司還宣布推出了“Echo”,一個內部測試工具,用於將《紐約時報》的文章、簡報和互動內容進行簡潔總結。
鼓勵編輯部使用 AI 工具
該報鼓勵編輯部員工使用這些 AI 工具來生成 SEO 標題、摘要和觀眾推廣內容、提出修改建議及問題和創意,並對記者的文檔提出問題、參與研究、分析《紐約時報》自己的內容和圖片。在一系列培訓文件中,編輯指南列出了記者可能的使用場景,例如:
- “在這些《紐約時報》報導中,AI 出現了多少次?”
- “你能把這段文字修改得更簡潔一些嗎?”
- “假設你要把這篇文章發布到 Facebook 上,你會怎麼推廣它?”
- “用簡潔的、對話式的語言為這篇文章寫一個簡短的總結,適合新聞簡報。”
- “你能為這篇文章提出五個搜索優化的標題嗎?”
- “你能簡要總結莎士比亞的這部劇嗎?”
- “你能用通俗的語言總結這份政府報告嗎?”
使用 AI 的限制
然而,公司在使用 AI 時仍設置了限制,強調了版權和洩露消息來源的潛在風險。公司告知編輯部員工,不應使用 AI 起草或大幅修改文章,不得輸入第三方版權材料(尤其是機密來源信息),不能利用 AI 繞過付費牆,也不能發布機器生成的圖像或視頻,除非是用於展示技術並進行適當標註。公司表示,未經批准的 AI 工具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紐約時報》失去保護消息來源和筆記的權利。
法律鬥爭與技術創新
《紐約時報》該公司仍在與 OpenAI 的法律鬥爭中,指控後者未經許可使用《紐約時報》的內容進行模型訓練,構成嚴重的版權侵權。而 OpenAI 的最大投資者微軟則表示,《紐約時報》此舉是在打壓技術創新。
結論
《紐約時報》引入 AI 工具,旨在提升新聞編輯與產品開發的效率和質量。儘管面臨法律挑戰和使用限制,AI 技術的應用仍將為《紐約時報》帶來更多創新和發展機會。在未來,隨著 AI 技術的持續進步,《紐約時報》有望在新聞報導和內容創作中展現出更強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